人物侧写——徐霞客
前言:
本文是我在学校的一篇十五分钟演讲稿
搭配的ppt演示在文章末尾,如果有人需要相应资源或者对本文有疑问可以发评论交流
正文:
在四百年前的中国大地上,有一位很厉害的旅行家,他的名字叫徐霞客。当我们将他与郑和、郦道元、玄奘法师这些中国古代其他著名的旅行家相比较时, 就会发现徐霞客的旅途更接近我们现在谈论的旅行:没什么政治目的,仅仅出于对名山大川的喜爱。
他怀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走遍名山大川,只为实现他年少时 “朝碧海而暮苍梧” 的志向
他无疑对自然有着极大热爱。 而且与带领庞大船队南下的郑和还有花费十六年苦行的玄奘相比,在未来可能的旅程中,在我们登上黄山,嵩山的时候,我们能体会到的是与四百年前的徐霞客别无二致的喜悦。这是一种无关身份和价值的面对宏伟自然的喜悦。
徐霞客本名徐宏祖,于 1587 年出生在江苏省南部江阴县的一个富庶家庭。其祖上多人为官,曾祖父徐洽分家时曾分得田 12597 亩,然而到他父亲这一代,家道已然中落。父母为他取名 “宏祖”,想必是期望他能重振家族荣耀,不过,他们在仕途上对他的期许,最终未能如愿。徐宏祖自幼便饱读诗书、聪慧过人,且早早展现出对古史地理、山海图志的浓厚兴趣,暗自立下了遍历九州山川、踏访五岳、探寻奇幽之境的心愿。
1607年,徐宏祖20岁。在父亲因病去世三年后,他正式开始出游。彼时,新婚不久的他与妻子乘船沿着运河前行,游览太湖,攀登东、西洞庭山,并探访灵威丈人遗址。
这次出游之后,他对外出游历的渴望愈发强烈,然而对母亲无人照料的担忧,却使他暂时无法踏上更远的征程。好在母亲的不断鼓励与支持,让他在 1608 年 3 月初三,怀揣着对名山大川的憧憬,毅然踏上了游历之路,起初主要在江南地区活动。次年,他乘船经京杭大运河前往太湖一带,随后北上齐鲁燕赵等地,攀登岱山,游览孔庙、孟庙等名胜古迹。
1613 年 5 月 19 日,26 岁的徐霞客从宁海出发,沿水路南下,继而经杭州、绍兴、宁波游历洛珈山,徒步前往天台山、雁荡山等地,并开始详细记录沿途的所见所闻,《徐霞客游记》也自此开篇。此后的岁月里,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纵观徐霞客的一生,这也是他第一段游历的开端。
1614 年冬,他沿长江西行,游历扬州、南京等地;
1616 年正月,南下至赣州,游历白岳山、黄山等地,对自然景观和地理特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记录,后经福建、绍兴返回江阴,也正是此次出游,留下了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的千古名句。
至此,徐霞客的第一段游历结束
然而,人生的旅途并非总是一帆风顺。1617 年,徐霞客的妻子离世,紧接着母亲病重,这一连串的打击让他在随后的几年间暂停了远游的脚步,只绕太湖旅行。
直到 1620 年,母亲大病初愈,他修建 “晴山堂” 为母亲祈福,随后与叔父沿水路南下,经杭州进入福建,奔赴九鲤湖,开始了第二段旅途。
1623 年,他沿大运河北上西行,出陕西入湖北,游历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太和山、太华山等地,并与陈继儒相识,从此开始以 “霞客” 自称。1624 年,因母亲年事已高,徐霞客本打算在家侍奉母亲,可母亲却以实际行动支持他,与他一同游历家乡。但好景不长,1625 年母亲病逝,徐霞客悲痛万分,遂暂停外出游历,为母亲守孝三年。徐霞客的第二段游历也就此告终。
1628 年,守孝期满的徐霞客开启了第三次出游。他沿水路南下进入福建,前往玉华洞游历,随后南下广东罗浮山,途中还对福建地区的主要水道进行了考察。
1629 - 1632 年,他北上游览,抵达现今的山东、甘肃等地,还再次登上雁荡山,纠正了《大明一统志》中关于雁荡山雁湖的错误记载。之后后又南下福建等地,最后沿水路返回老家江阴,此时的他已然 46 岁。
徐霞客的足迹已经开始遍布南北。
在家乡休整四年后,1636 年 10 月,已感老病将至的徐霞客,毅然踏上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为壮烈的一次游历征程。他与家人悲壮作别,从家乡江苏江阴出发,先后进入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之后又折返贵州,再次进入云南,最终抵达中缅交界的腾越,也就是如今的云南腾冲。在这漫长而艰辛的旅途中,他的好友静闻法师不幸身死。静闻法师一直期望能将自己的遗骨葬在鸡足山,徐霞客为了完成好友的遗愿,历经重重困难与波折,背着他的骸骨继续前行。崇祯十一年(1638 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徐霞客终于到达鸡足山,在弘辨、安仁等法师的协助下,将静闻法师的遗骨悬挂于悉檀寺中古梅间,并于次日下葬于鸡足山,了却了好友的心愿。
1639 年 8 月 22 日,徐霞客的身体已被长期游历考察严重拖垮,但他还是再次登上鸡足山。此时的他,不仅饱受瘴气等恶劣环境带来的身体不适,还遭遇了仆人的背叛,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坚持完成了对鸡足山的考察,并致力于编写《鸡山志》。结束鸡足山的行程后,徐霞客前往腾冲,此时他的双脚已肿胀得无法行走,加之心力交瘁,身体状况极差,已无力继续游历考察。在这艰难的困境中,他向当地土司求助,土司朋友仁义地派了八个人,用轿子将他从云南一路抬回江阴老家。
1640 年正月,徐霞客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江阴。回到家中后,他便卧病在床,可即便如此,他仍坚持整理自己的游历笔记,《徐霞客游记》也在此时基本完成了大部分内容,为后世留下了无比珍贵的地理和文学财富。崇祯十四年(1641 年)正月,年仅五十三岁的徐霞客在家中与世长辞。他的遗作经好友季会明等人整理成书,得以刊行于世,流传千古。
徐霞客一生54岁,足迹遍及今 16 个省、市、自治区,包括相当于现代的江苏、浙江、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然而,徐霞客也只是一位普通人。我们方才领略了他一生充满诗意与豪情的旅程,然而在那浪漫的表象之下,是封建王朝的深沉背景。徐霞客是富商,士族,地主。我们不否认他对自然的热爱,他一生独自登上无数名山大川,风餐露宿,只为一睹自然的雄奇壮丽。在我写完这篇稿子的时候,内心就是无法放下。我反复的追问自己:到底什么是徐霞客,他究竟为什么会给我留下如此深的印象?他在地理和文学上的贡献真的如此重要吗?
或许这么多的省份只是一个烂漫的说法,在我描绘他一生的足迹的时候,才发现人的一生多么渺小,他一生的足迹在辽阔的地图上不过几丝红线。或许他也没有那么重要。我又去看网上的评论,在每个视频中都能找到对他的批判。
他们说他命令妇人为他准备餐食,抬轿子。
于是我又去看 去看徐霞客游记的原文。可是在四库全书中,清代的抄本中,我都没有寻找到这些。最后我在古诗文网上一份不知什么版本的徐霞客游记上找到了这句话。
见ppt内容
尽管真相我还是不太清楚,但我好像明白了,旅行,从来都不是穷人能够接触的,旅行需要富足,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可能很多人都没看过徐霞客游记,就开始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评价一位四百年前根本就没接触过的人。
我不明白该从这段文字中看出什么才算是历史的真相。
然而,在思考的过程中,我突然想通了徐霞客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原因:
他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不在乎什么后世的功名评判。他成为了自己,成为了真诚的人。而我选择他的原因不在乎他的思想,成绩,只关乎于他的一生。
有时我们坐在家中,看书,以为读书就可以变成更好的人,一扫而过徐霞客的人生,认为他不过花了三十年沿河游历,爬了几座山。可我们却忘记了,那是四百年前,无论季节,寒冬酷暑,徐霞客独自追寻着生命的方向。
无论我们处于何种境地,抬头想想,四百年前有一个徐霞客,他不在乎名利,一生只为了实现年少时的梦想:
生平只负云小梦,一步能登天下山
谢谢大家。